女性盆底检查可通过盆底肌力评估、超声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磁共振成像、盆底电生理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1、肌力评估:采用会阴肌力测试或阴道压力检测仪评估盆底肌肉收缩强度,常用改良牛津分级系统量化肌力等级。手法检查时要求患者做凯格尔运动,观察肌肉收缩持续时间与对称性。肌力减弱可能提示压力性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脱垂风险。
2、超声检查:经会阴或经阴道超声可动态观察盆膈裂孔变化,测量膀胱颈移动度。三维超声能重建盆底肌肉立体结构,精确诊断肛提肌损伤。检查需在静息状态与最大收缩状态下对比成像。
3、尿流动力学:通过尿流率测定、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等组合项目,评估储尿期与排尿期功能。充盈性膀胱测压可鉴别急迫性尿失禁,压力-流率测定诊断膀胱出口梗阻。检查需留置导尿管配合腹部加压动作。
4、磁共振成像:高分辨率MRI能清晰显示盆底肌肉、韧带及神经的解剖异常。动态MRI在排便动作中拍摄,可诊断直肠膨出或肠疝。特殊序列能识别肛提肌断裂及神经源性损伤。
5、电生理检查:表面肌电图记录盆底肌电活动,分析肌肉募集模式。阴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诊断神经损伤,肛门括约肌肌电图鉴别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检查需放置电极记录静息与收缩电位。
盆底功能评估需结合症状选择检查组合,建议同时进行饮食管理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规律进行凯格尔运动训练,避免长期腹压增高动作。出现排尿异常或下坠感应尽早就诊,产后42天建议常规筛查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