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黄疸的正常范围需结合日龄和胆红素值综合判断,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通常不超过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15mg/dl。
约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胆红素值低于12.9mg/dl,7-10天消退。皮肤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部和躯干,无需特殊治疗,增加喂养频次促进排便即可。
出生24小时内出现或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5mg/dl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可能与ABO溶血、G6PD缺乏症有关,表现为黄疸迅速扩散至四肢、嗜睡拒奶。需进行光疗,严重时需换血治疗。
母乳喂养儿可能发生迟发型黄疸,持续3-12周,胆红素值多在15mg/dl以下。暂停母乳3天可下降50%以上,重新哺乳后轻度回升但不影响发育,无需中断母乳喂养。
胎龄越小黄疸风险越高,胆红素代谢能力差且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超过15mg/dl需干预。光疗阈值较足月儿低,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曲线变化,必要时联合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
母亲糖尿病、生产时窒息、头皮血肿等均为高危因素。当出现四肢黄染、肌张力异常或发热时,需立即就医排除胆道闭锁、败血症等疾病,这类情况胆红素常超过20mg/dl。
监测黄疸需在自然光下观察皮肤黄染范围,保证每日8-12次母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早产儿或有高危因素者应每日经皮测胆红素,晒太阳需避免直射且不超过15分钟。出现拒奶、哭声尖细等异常表现时,需急诊测量血清胆红素并接受蓝光治疗,光疗期间注意补液和眼部保护。哺乳母亲可适量进食薏米、冬瓜等利湿食物,避免新生儿脱水热加重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