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细菌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的区别

2025-04-17

328次浏览

细菌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可能由阴道菌群失衡、免疫力下降、激素变化、病原体感染、不良卫生习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局部护理、生活方式调整、预防措施、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

1、致病菌差异:细菌性阴道炎主要由加德纳菌、厌氧菌等致病菌过度繁殖导致,表现为灰白色稀薄分泌物伴鱼腥味;霉菌性阴道炎多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发,典型症状为豆渣样白带及外阴瘙痒。治疗上细菌性阴道炎常用甲硝唑、克林霉素、替硝唑;霉菌性阴道炎多采用克霉唑、制霉菌素、氟康唑。

2、症状特征:细菌性阴道炎分泌物呈均质状,pH值常>4.5,胺试验阳性;霉菌性阴道炎外阴红肿明显,可见白色膜状物附着,pH值多正常。日常护理需区分处理:细菌性患者应避免碱性洗液,霉菌性患者需保持外阴干燥,穿透气棉质内裤。

3、诱发因素:细菌性阴道炎与频繁性交、阴道灌洗相关,可能伴随轻度排尿不适;霉菌性阴道炎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孕妇及抗生素使用者,多伴有灼痛感。预防需控制血糖、避免滥用抗生素,性伴侣同治可降低复发风险。

4、诊断方法:细菌性阴道炎需镜检发现线索细胞,霉菌性阴道炎通过氢氧化钾试验检出菌丝确诊。两类炎症均需规范用药疗程,细菌性治疗周期通常5-7天,霉菌性根据病情选择单次或持续用药。

5、并发症差异:细菌性阴道炎可能增加盆腔炎、早产风险;霉菌性阴道炎反复发作可能引起外阴苔藓样变。妊娠期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B类安全药物,哺乳期避免全身用药。

两类阴道炎患者均应增加酸奶、蔓越莓等益生菌摄入,避免高糖饮食及久坐。每日温水清洗外阴1-2次,月经期勤换卫生巾,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发热、下腹痛需及时妇科检查,糖尿病患者需每3个月监测阴道微生态。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