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
胎便由胎儿在母体内吞入的羊水、脱落细胞、胆汁等物质组成,呈墨绿色黏稠状。正常足月儿90%在生后12小时内排出首次胎便,98%在24小时内完成。早产儿因肠道蠕动功能较弱,胎便排出时间可能延迟至生后48小时。若超过24小时未排胎便,需警惕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等疾病可能,应及时就医评估。
胎便排出异常的相关疾病:
先天性巨结肠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及呕吐,病变肠段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肠道蠕动障碍。胎粪性肠梗阻多见于囊性纤维化患儿,黏稠胎便堵塞肠腔引发肠梗阻症状。这两种疾病均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直肠活检确诊,治疗包括灌肠通便、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等。
哺乳可促进胎便排出,母乳中的成分能刺激肠道蠕动。家长应记录首次胎便排出时间,观察颜色变化墨绿→黄绿→黄色。保持婴儿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若发现尿布持续24小时无胎便、腹胀明显或呕吐胆汁样物,应立即就医排查消化道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