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占位可能由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脓肿、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等原因引起。
1、肝囊肿:肝囊肿是肝脏常见的良性病变,多为先天性因素导致。囊壁由上皮细胞构成,内部充满液体。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体积较大时可出现右上腹不适。定期超声监测是主要处理方式,直径超过5cm或有压迫症状时可考虑穿刺抽液或手术切除。
2、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属于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良性肿瘤。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促进其生长,常见于30-50岁女性。多数病例无需治疗,巨大血管瘤可采取动脉栓塞术或射频消融治疗。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血管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部包块、压迫感等症状。
3、肝脓肿:肝脓肿多继发于胆道感染或全身败血症。细菌或阿米巴原虫感染是常见病因,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临床表现为发热、肝区疼痛,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治疗需静脉抗生素配合经皮穿刺引流,阿米巴脓肿需加用甲硝唑。可能与糖尿病、胆道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高热、肝区叩击痛等症状。
4、原发性肝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主要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发病率显著增高。甲胎蛋白升高是重要肿瘤标志物,增强CT可明确诊断。早期病例可行肝切除术或肝移植,中晚期可采用靶向药物索拉非尼联合介入治疗。
5、转移性肝癌:胃肠道肿瘤最常转移至肝脏,乳腺癌、肺癌也可发生肝转移。原发癌病史是诊断关键,PET-CT有助于发现原发灶。治疗需结合原发肿瘤性质,可选择全身化疗、局部射频消融或靶向治疗。
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肝脏健康,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肝脏血液循环。避免饮酒、控制体重对预防肝病至关重要,合并基础肝病患者需每6个月进行超声筛查。出现不明原因消瘦、持续肝区疼痛应及时就诊,肝功能异常者需定期监测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