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行为,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1、注意力缺陷:
患儿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常表现为无法完成作业、频繁丢三落四或听不进他人讲话。这类症状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有关,导致信息过滤和任务执行能力下降。早期可通过行为训练改善,如分段完成任务、使用视觉提示工具。
2、活动过度:
患儿在不适场合过度跑动、攀爬或小动作不断,静坐困难。这种多动行为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相关。非药物干预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定期释放能量的运动计划,如每天安排1小时跳绳或游泳。
3、行为冲动:
表现为插话、抢答、难以等待轮候等行为控制障碍,可能与杏仁核情绪调节异常有关。可通过"停止-思考-行动"的认知行为疗法训练,配合代币奖励系统逐步改善。
4、学习困难:
约30%-50%患儿伴随阅读障碍或书写问题,因注意力分散影响信息输入与整合。需采用多感官教学法,如将文字与图像、触觉材料结合,必要时进行个性化教育计划IEP调整。
5、社交障碍:
因行为问题常被同伴排斥,导致自卑或攻击性反应。社交技能训练需结合情景模拟,教导眼神接触、轮流发言等技巧,家长同步参与团体游戏指导。
建议建立规律作息,保证9-11小时睡眠,限制屏幕时间在1小时内。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坚果摄入,避免含人工色素食品。每周3-5次有氧运动可提升大脑血流量,改善执行功能。若症状持续影响生活,需儿童精神科评估是否需哌甲酯、托莫西汀等药物干预,所有治疗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