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母婴垂直传播、血液接触和性接触,典型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1、病毒特性: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其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即定义为慢性感染。病毒通过共价闭合环状DNA在肝细胞内形成持续存在的病毒库,这是导致疾病迁延不愈的关键机制。病毒载量与肝脏损伤程度常呈正相关。
2、疾病进程:
疾病发展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多无症状但传染性强,免疫清除期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和肝纤维化。约15%-40%未经治疗的感染者最终会发展为肝硬化。
3、典型症状:
早期常见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食欲不振、右上腹隐痛。进展期可能出现蜘蛛痣、肝掌、皮肤瘙痒等肝功能减退表现。终末期会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门脉高压和肝衰竭症状。
4、诊断标准:
确诊需结合血清学检测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病毒DNA载量检测和肝脏病理检查。肝功能检查显示ALT持续或反复升高,超声或弹性成像可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必要时需进行肝穿刺活检明确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
5、并发症风险:
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肝细胞癌发生风险增加10-100倍。每年约有2%-5%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肝癌。其他并发症包括脾功能亢进、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合并糖尿病、脂肪肝会加速疾病进展。
慢性乙肝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高脂食物。规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肝脏负担。严格戒酒,慎用肝损伤药物,每3-6个月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和甲胎蛋白。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家庭成员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出现明显乏力、腹胀或皮肤黄染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