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通常以手法复位为主,药物仅作为辅助手段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甲磺酸倍他司汀、地西泮、异丙嗪等。
1、甲磺酸倍他司汀:
该药为前庭抑制剂,通过改善内耳微循环减轻眩晕症状。适用于复位后仍存在头晕、平衡障碍的患者,可减少位置变化诱发的眩晕发作频率。需注意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青光眼患者慎用。
2、地西泮:
苯二氮卓类药物可缓解急性期焦虑和前庭神经兴奋性。短期用于严重眩晕伴恶心呕吐者,能抑制前庭神经核过度放电。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老年患者需警惕跌倒风险。
3、异丙嗪:
抗组胺药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可有效控制眩晕伴随的恶心呕吐症状。适用于复位后仍有明显自主神经反应的患者,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
4、银杏叶提取物:
改善内耳血流灌注的辅助用药,可能促进耳石吸收。常与复位疗法联合使用,需连续服用2-4周显效。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微头痛或皮疹等不良反应。
5、维生素D补充剂:
针对合并维生素D缺乏的耳石症患者,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复发率。建议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补充。
耳石症患者急性期应避免突然转头或弯腰动作,睡眠时垫高头部15-20度。饮食注意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复位治疗后2-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复发患者可进行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若药物控制效果不佳或频繁复发,需排查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继发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