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缺损可能由创伤性损伤、感染性疾病、肿瘤病变、先天性发育异常、放射性骨坏死等原因引起。
1、创伤性损伤:交通事故、暴力撞击或运动伤害可能导致颌骨骨折或部分骨质缺失。急性创伤后需进行清创缝合,慢性骨缺损需采用钛网修复或自体骨移植术恢复面部结构。
2、感染性疾病:骨髓炎或放线菌病等慢性感染可造成骨质破坏。可能与免疫力低下、口腔卫生不良有关,常伴随局部肿胀、瘘管形成。需通过病灶清除联合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行死骨摘除术。
3、肿瘤病变:成釉细胞瘤或鳞状细胞癌等肿瘤侵蚀可导致颌骨缺损。可能与基因突变、长期吸烟有关,表现为疼痛性肿块、牙齿松动。治疗需肿瘤扩大切除后采用血管化腓骨瓣重建。
4、先天性发育异常:第一二鳃弓综合征或唇腭裂可能引起颌骨发育不全。胚胎期神经嵴细胞迁移异常导致,多伴有牙齿缺失、咬合紊乱。需序列治疗包括正颌手术和植骨修复。
5、放射性骨坏死:头颈部放疗后血管损伤可诱发骨质坏死。放射线导致组织缺氧和纤维化,表现为创面不愈、病理性骨折。治疗需高压氧配合颌骨部分切除术。
颌骨缺损患者术后需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补充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避免咀嚼硬物,定期进行张口训练防止关节强直。修复期间建议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每3个月复查影像学评估骨整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