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主要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传播途径,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
1、病毒特性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包膜结构,其遗传物质为单股正链RNA。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可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受体结合,从而侵入细胞并复制。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常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可有效灭活。
2、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在人际间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触摸口鼻也可能导致感染。在密闭空间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母婴垂直传播及消化道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3-7天,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伴有鼻塞、咽痛、肌痛等症状。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休克等并发症。
4、诊断方法
核酸检测是确诊的主要依据,通过采集鼻咽拭子等标本检测病毒核酸。抗体检测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肺部CT检查可发现早期肺部磨玻璃样改变,血常规检查常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5、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同时需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勤洗手。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消毒。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D。饮食上多摄入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避免生食。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但需避免人群聚集。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使用空调时注意空气流通。心理上保持积极乐观,可通过正念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