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白斑可能由感染性角膜炎、外伤性损伤、化学烧伤、先天性异常、维生素A缺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干预等方式改善。
1、感染性角膜炎: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可能导致角膜溃疡愈合后遗留瘢痕。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反复发作易形成白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致快速角膜溶解。伴随眼痛、畏光、流泪症状,需使用阿昔洛韦、氟康唑、妥布霉素等抗感染药物控制炎症。
2、外伤性损伤:锐器刺伤、热烫伤或异物嵌入可破坏角膜基质层。角膜穿通伤未及时处理易继发感染,铁屑等金属异物残留会引发铁质沉着症。需通过板层角膜移植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恢复透明度,术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3、化学烧伤:强酸强碱接触角膜后导致蛋白质变性坏死。氢氧化钠烧伤可渗透至前房,酸性物质损伤多局限于表层。急性期需用生理盐水冲洗30分钟,后期使用羊膜移植促进上皮再生,严重者需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4、先天性异常:出生时即存在的角膜混浊多与基因突变相关。Peter异常常伴青光眼和晶状体异常,先天性遗传性内皮营养不良表现为双侧弥漫性白斑。需在婴幼儿期行角膜移植术,合并青光眼时需同步进行小梁切除术。
5、营养代谢因素:维生素A缺乏导致角膜软化症,晚期出现Bitot斑。糖尿病角膜病变因长期高血糖影响神经调节,表现为上皮反复糜烂。需补充鱼肝油、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食物,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
日常需佩戴防护镜避免外伤,化学作业时配备护目设备。增加深绿色蔬菜和深海鱼类摄入,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角膜知觉检查。出现突发视力下降、眼红眼痛需立即就诊,角膜移植术后需严格随访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