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切除术风险可通过术前评估、术中操作规范、术后护理等方式控制,手术风险通常与个体健康状况、术者经验、术后感染等因素有关。
术前需完善血液检查、凝血功能评估及口腔全景片拍摄,排除严重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等禁忌症。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由经验丰富的牙周专科医生操作可降低风险,规范操作需精确控制激光或手术刀切除范围,避免损伤邻牙及牙槽骨。复杂病例建议选择具备显微外科技术的医师,术中采用放大设备确保操作精准度。
严格无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局部麻醉选用含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控制出血。使用高频电刀或激光可减少术中出血,切除深度控制在牙龈沟底2mm内,保留足够角化龈宽度。
术后24小时内冰敷减轻肿胀,72小时内避免刷牙刺激创面。遵医嘱使用氯己定含漱液,配合口服阿莫西林或甲硝唑预防感染。可能出现暂时性牙齿敏感,与牙根暴露有关,通常2-4周自行缓解。
吸烟者愈合速度延迟50%,建议术前戒烟2周。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免疫抑制患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瘢痕体质者可能出现牙龈形态恢复不良。
术后建议选择软质食物如鸡蛋羹、燕麦粥,避免过热及辛辣刺激。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散步促进血液循环,使用儿童软毛牙刷轻柔清洁非手术区。创面完全愈合需4-8周,期间定期复查确保牙龈形态正常重建,出现持续出血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