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疾病,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防止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血脂稳定斑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可改善心脏重构。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降低心肌耗氧量,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绞痛症状。
1、急性期药物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需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进行血管再通治疗,同时配合抗凝药物如肝素防止血栓扩展。疼痛剧烈时可使用吗啡镇痛,合并心律失常者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长期维持治疗:
心肌梗塞后需长期服药预防复发,抗血小板药物需持续使用至少12个月。他汀类药物需长期服用控制血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预后。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
心肌梗塞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用新鲜蔬果和全谷物。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