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毒性、自身免疫异常、胆道梗阻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戒酒护肝、停药观察、免疫抑制、手术解除梗阻等方式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黄疸肝炎最常见病因。病毒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感染后潜伏期长达数月,肝脏细胞受损后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色加深等症状。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索磷布韦、干扰素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长期过量饮酒会引发酒精性肝炎,乙醇代谢产物直接毒害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和胆汁淤积。典型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肝区胀痛、蜘蛛痣等症状。治疗需立即戒酒,补充B族维生素,食用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促进肝细胞修复。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抗结核药物异烟肼、部分抗生素等具有肝毒性,可造成药物性肝炎。临床常见服药后出现黄疸、恶心、皮疹等表现。确诊后需停用可疑药物,静脉注射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严重时需进行血浆置换。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导致持续性炎症。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甲状腺炎、关节炎等。血液检测可见抗核抗体阳性,需长期服用泼尼松、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
胆总管结石或胰头肿瘤压迫胆管时,胆汁排出受阻引发梗阻性黄疸。特征表现为陶土样大便、皮肤瘙痒、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影像学检查确认梗阻位置后,需行ERCP取石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解除梗阻。
黄疸肝炎患者需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进食燕麦、南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肝脏负担。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出现意识模糊等肝性脑病前兆时需立即就医。注意餐具消毒隔离,乙肝患者家属应接种疫苗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