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镇痛管理、局部护理、免疫调节、并发症预防等方式治疗。带状疱疹通常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免疫力下降、年龄增长、精神压力、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抗病毒治疗: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能缩短病程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和伐昔洛韦,需在皮疹出现72小时内开始使用。抗病毒治疗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尤为重要,可减少病毒扩散和内脏受累。
2、镇痛管理: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轻中度疼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严重疼痛需联合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可能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需早期干预。
3、局部护理:保持皮疹清洁干燥可预防继发感染。冷敷或炉甘石洗剂能缓解瘙痒,避免抓挠导致皮肤破损。水疱未破溃时可外用阿昔洛韦乳膏,破溃后需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
4、免疫调节:免疫功能正常者通常能自愈,但高龄或免疫力低下患者需增强免疫。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A/C/E及锌元素,适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严重免疫缺陷者可考虑注射免疫球蛋白。
5、并发症预防:眼部带状疱疹需眼科会诊预防角膜炎,耳部疱疹需警惕面瘫和听力损伤。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皮肤感染扩散。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可降低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风险。
带状疱疹患者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如鱼肉、鸡蛋、深色蔬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如瑜伽或游泳,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皮疹结痂前避免接触孕妇和儿童,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免疫系统修复。若出现高热、视力模糊或排尿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