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长马牙可通过局部清洁、观察等待、避免挤压等方式处理。马牙通常由上皮细胞堆积、牙板残留、局部刺激、发育异常、口腔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洁:
用无菌纱布蘸取温水轻柔擦拭牙龈,每日2-3次保持口腔卫生。注意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黏膜,清洁可减少细菌滋生,预防继发感染。哺乳后建议用指套牙刷辅助清洁口腔。
2、观察等待:
马牙多为生理性改变,2-3周内多自行脱落。期间需观察是否伴发红肿、溃烂等异常,若出现分泌物增多或婴儿拒食需及时就诊。正常马牙呈珍珠白色,直径约1-3毫米。
3、避免挤压:
切忌用针挑破或用力摩擦,不当处理可能导致黏膜破损引发感染。民间"挑马牙"习俗可能造成口腔溃疡甚至败血症,新生儿免疫力低下需特别注意防护。
4、上皮堆积:
可能与牙胚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脱落堆积有关,通常表现为牙龈上黄白色硬结。这种情况无需特殊处理,随着牙槽骨发育会自然吸收。
5、牙板残留:
牙板退化不全可能导致角化上皮残留形成马牙,多发生在出生后4-6周。若持续超过2个月未消退或影响哺乳,建议儿童口腔科检查排除真性牙齿早萌。
哺乳期母亲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可适当增加维生素B族和钙质摄入,如饮用牛奶、食用绿叶蔬菜等。注意婴儿用具定期消毒,喂奶后喂少量温水冲洗口腔。若马牙周围出现明显红肿、婴儿持续哭闹或发热,应立即就医排除鹅口疮等感染性疾病。多数情况下马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家长无需过度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