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腺癌是起源于宫颈管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宫颈癌的10%-25%,其发生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等因素相关。病理特征表现为腺体结构异常、细胞核异型性,常见症状包括异常阴道流血、排液增多或性交后出血。
1、高危HPV感染:16型和18型HPV与70%宫颈腺癌相关,病毒E6/E7蛋白通过抑制p53和Rb蛋白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定期TCT联合HPV筛查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接种九价疫苗可预防感染。
2、腺上皮病变:宫颈管内膜腺体在长期炎症刺激下可能发生不典型增生,逐步进展为原位腺癌和浸润性腺癌。阴道镜检查配合宫颈管搔刮能提高诊断率,LEEP锥切适用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3、激素影响:长期口服避孕药超过5年使风险增加2倍,雌激素受体阳性肿瘤可能对激素治疗敏感。建议40岁以上女性改用屏障避孕法,绝经后异常出血需及时活检。
4、遗传易感性: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发病风险较常人高3倍,林奇综合征患者需每半年接受一次宫颈筛查。基因检测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必要时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
5、环境暴露:吸烟女性宫颈粘液中致癌物浓度升高,二手烟暴露同样增加腺癌风险。戒烟后10年风险可降至正常水平,同时需减少厨房油烟等化学刺激物接触。
日常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C/E及叶酸,推荐摄入羽衣甘蓝、胡萝卜、奇异果等抗氧化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治疗期间可使用温水坐浴缓解不适,放疗患者需每日进行阴道扩张训练防止粘连。随访期间出现骨盆疼痛或下肢水肿应立即复查PET-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