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血小板减少可能由妊娠期生理性稀释、营养缺乏、免疫异常、妊娠高血压疾病、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需警惕出血风险及胎儿健康影响。
1、出血风险: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自发性出血风险显著增加,表现为牙龈渗血、皮下瘀斑。日常需避免磕碰,慎用硬毛牙刷;严重者需输注血小板悬液,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考虑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2、分娩并发症:产道撕裂伤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产后出血。剖宫产术前需评估血小板水平,低于80×10⁹/L建议输注血小板,同时监测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
3、胎盘功能异常:重度血小板减少可能影响胎盘微循环,与胎儿生长受限相关。超声监测胎儿脐动脉血流,必要时进行胎心监护,补充铁剂、叶酸改善微循环。
4、新生儿风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孕妇的抗体可能通过胎盘,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分娩后需检测新生儿血小板,出现紫癜时考虑光照疗法或免疫调节治疗。
5、疾病进展提示:血小板持续下降可能提示HELLP综合征等产科危急重症。伴随右上腹痛、视物模糊时需立即就医,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溶血指标检测。
孕妇血小板减少期间建议增加红枣、动物肝脏等富含铁食物,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定期进行血常规监测。睡眠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保持环境湿度预防鼻黏膜干燥出血。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先兆子痫症状时需急诊处理,妊娠晚期每周检测血小板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