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早期征兆主要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畸形、易发骨折、牙齿松动、指甲变脆、行走困难和呼吸受限。
1、腰背疼痛: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腰背部持续性钝痛,尤其在久坐、久站后加重。这种疼痛源于椎体骨小梁微骨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急性剧痛。建议通过骨密度检测明确诊断,日常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避免提重物。
2、身高变矮: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多发生在胸腰段脊椎。这种改变往往在数年内缓慢发生,可能伴随胸廓变形。定期测量身高有助于早期发现,推荐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如阿仑膦酸钠。
3、驼背畸形:
多节椎体前缘楔形变会形成特征性的"驼背",医学上称为"脊柱后凸"。这种畸形会改变重心位置,增加跌倒风险。矫形支具可改善体态,严重者需考虑椎体成形术。
4、易发骨折:
轻微外力即可导致腕部、髋部等部位骨折,称为"脆性骨折"。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达20%,需特别警惕。除基础抗骨质疏松治疗外,必要时需手术内固定。
5、牙齿松动:
颌骨骨质流失会导致牙齿稳固性下降,出现牙齿移位或脱落。这种情况在绝经后女性中尤为常见。口腔科检查结合骨密度测定可明确诊断,建议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
骨质疏松的预防需从年轻时开始,保证每日1000-1200mg钙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骨密度,已有骨质疏松者应使用防滑垫、扶手等防跌倒设施。出现不明原因骨折或身高骤降时需及时就诊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