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内陷可通过调整呼吸方式、控制鼻咽部炎症、避免气压骤变、改善咽鼓管功能、及时治疗过敏性疾病等方式预防。鼓膜内陷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
1、调整呼吸方式:长期口呼吸易导致咽鼓管开放异常,建议通过鼻腔呼吸训练改善。可尝试腹式呼吸练习,每天2次,每次10分钟。游泳时注意避免呛水刺激鼻咽部。感冒期间避免用力擤鼻涕,防止逆行感染。
2、控制鼻咽炎症: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会引发咽鼓管黏膜水肿,需及时治疗感冒。鼻窦炎患者可进行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每日清洁2次。急性中耳炎发作时应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3、避免气压骤变: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起飞降落时做吞咽动作。潜水时需控制下潜速度,每下降2米做一次耳压平衡。高压氧治疗前应评估咽鼓管功能,必要时预先使用呋麻滴鼻液。
4、改善咽鼓管功能:经常进行鼓膜按摩,用食指轻压耳屏后快速松开。瓦尔萨尔瓦动作每日练习3组,每组5次。咽鼓管功能不良者可尝试吹气球训练,每周3次,每次持续10分钟。腺样体肥大患者需考虑手术切除。
5、治疗过敏疾病:过敏性鼻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可服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长期鼻塞者需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喷雾。严重病例可进行脱敏治疗,定期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水平。
预防鼓膜内陷需建立健康生活习惯,每日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抵抗力,运动时注意呼吸节奏控制。寒冷季节注意耳部保暖,洗澡后及时擦干外耳道。乘坐交通工具时可备无糖硬糖促进吞咽,婴幼儿喂奶时保持半竖立姿势。定期进行耳鼻喉科检查,发现听力下降或耳闷胀感应及时就诊评估鼓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