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引起的牙龈增生可通过调整用药方案、口腔清洁护理、局部药物治疗、手术修整、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该症状通常由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长期使用引起。
1、调整用药:
与主治医生沟通评估原发病治疗需求,部分情况下可更换为替代药物。高血压患者可考虑将硝苯地平调整为缬沙坦,癫痫患者可能用左乙拉西坦替代苯妥英钠。需注意药物调整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停用关键治疗药物。
2、口腔护理:
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日清洁两次,配合牙线及冲牙器清除牙菌斑。选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抑制牙龈炎症,定期进行专业洁牙去除牙结石。口腔卫生改善可使轻度增生得到控制,降低继发感染风险。
3、局部治疗:
牙龈沟内注射曲安奈德可缓解局部增生,使用含地塞米松的牙周缓释膜减少炎症刺激。对于伴出血的病例,可短期应用碘甘油进行局部消炎。这些措施需在牙周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每2-3个月评估效果。
4、手术干预:
严重增生影响咀嚼或美观时,考虑牙龈切除术或牙龈成形术。手术能快速消除过度增生组织,但存在术后复发可能。术前需控制好口腔炎症,术后需配合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预防感染。
5、监测随访:
每3-6个月进行牙周检查记录增生程度,拍摄牙周探诊深度数据。监测药物血药浓度避免过量,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对于器官移植等特殊患者,需协同专科医生共同制定用药方案。
日常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钙质,适量食用苹果、胡萝卜等需咀嚼的食物促进牙龈健康。避免吸烟及过量饮酒,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出现牙龈自发性出血或化脓需立即就诊,长期未缓解的增生可能需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