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可能由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内分泌失调、肥胖、高雄激素血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促排卵治疗、手术治疗、心理干预等方式干预。
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患病风险增加3-4倍。相关基因涉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和性激素合成途径,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监测血糖和激素水平。
约70%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这种情况会刺激卵巢分泌过量雄激素,抑制卵泡正常发育。改善措施包括控制精制碳水摄入、坚持有氧运动,必要时使用二甲双胍改善糖代谢。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导致LH/FSH比值升高,黄体生成素持续刺激卵泡膜细胞产生雄激素。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可通过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常用药物包括炔雌醇环丙孕酮、屈螺酮炔雌醇。
脂肪组织过度堆积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和炎症状态,腰臀比>0.85时疾病风险显著增加。减重5%-10%即可改善排卵功能,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
卵巢和肾上腺分泌过多睾酮、脱氢表雄酮等雄激素,可能与CYP17酶活性异常有关。典型症状包括痤疮、多毛、脱发,治疗可选用螺内酯、氟他胺等抗雄激素药物,严重者需行腹腔镜卵巢打孔术。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限制高升糖指数食物摄入,优先选择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运动建议结合抗阻训练和有氧运动,每周3-5次。心理方面可通过正念减压改善焦虑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长期未孕者可考虑来曲唑或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定期妇科超声监测子宫内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