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初期症状可能由病毒潜伏期结束、局部感染扩散、神经系统受累、免疫反应激活、中枢神经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免疫球蛋白注射、对症支持治疗、重症监护等方式干预。
1、潜伏期结束:病毒在伤口处复制后沿神经轴索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潜伏期通常20-90天。早期表现为伤口愈合后异常瘙痒或刺痛,可能伴随局部肌肉震颤。接触疑似狂犬动物后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
2、前驱期症状:病毒突破血脑屏障后出现非特异性全身症状,表现为低热、头痛、乏力等类似感冒症状。特征性表现为已愈合伤口周围皮肤感觉过敏,对气流、光线敏感。此阶段需尽快注射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3、神经系统兴奋: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出现典型恐水症,因吞咽肌痉挛而惧怕饮水,伴随喉部紧缩感。可能出现异常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瞳孔散大、流涎增多。临床使用地西泮控制痉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意识障碍期:脑干神经核团受损导致谵妄、幻听等精神症状,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躁狂与清醒交替。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高血压、心律失常。需在ICU进行镇静治疗,使用吗啡缓解痛苦。
5、麻痹期症状:延髓麻痹导致进行性肢体瘫痪,从咬伤部位向躯干蔓延。出现弛缓性瘫痪伴呼吸肌麻痹,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临终关怀包括机械通气支持,使用瑞芬太尼减轻痛苦。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需在24小时内启动,全程接种5针疫苗。日常避免接触流浪动物,被咬伤后立即挤压伤口排血,用碘伏消毒。高风险职业者建议提前接种暴露前预防疫苗,饲养宠物需定期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发病后存活率极低,重点在于暴露后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