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可能表现为口腔黏膜白斑、拒食哭闹、低热烦躁、颌下淋巴结肿大、进食困难等症状。
1、黏膜白斑:
口腔颊黏膜、舌面或上颚出现乳白色凝乳状斑块,用力擦拭后可见充血创面。斑块可能融合成片,但周围黏膜无红肿。该症状需与奶渍残留鉴别,奶渍轻拭即可脱落。
2、进食异常:
婴儿哺乳时突然中断吮吸并哭闹,年长儿表现为拒食或进食时疼痛。部分患儿出现流涎增多,因吞咽疼痛导致唾液滞留。长期拒食可能引发脱水或营养不良。
3、全身反应:
部分病例伴随37.5-38℃低热,通常无寒战或高热。患儿易烦躁哭闹,睡眠周期紊乱。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腹泻或皮肤念珠菌感染等并发症。
4、淋巴结肿大:
约30%患儿出现单侧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直径多小于1cm,触诊质地柔软且活动度好。该症状提示局部免疫系统激活,需与细菌性口腔感染鉴别。
5、特殊体征:
重症患儿可见口角糜烂或唇周皮肤念珠菌疹,呈卫星状分布的红斑。早产儿或免疫缺陷患儿可能出现食管或呼吸道扩散,表现为呛咳或呼吸困难。
日常需加强奶瓶消毒与母乳喂养卫生,哺乳前后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母亲乳头。患儿可适量饮用温凉米汤缓解疼痛,避免酸性果汁刺激创面。出现持续高热、尿量减少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免疫功能异常患儿需预防性使用制霉菌素。哺乳期母亲同步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注意区分生理性舌苔与病理性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