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可通过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筛查、影像学检查、凝血功能评估、肝组织活检等方式诊断。黄疸型肝炎通常由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毒性、自身免疫异常、胆道梗阻等原因引起。
1、肝功能检测:
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是黄疸型肝炎的核心指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数值异常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胆汁淤积。白蛋白降低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表明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2、病毒标志物筛查:
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阳性可确诊急性HAV感染,乙肝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IgM阳性提示急性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能发现HCV现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有助于HEV诊断。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检测可排除其他嗜肝病毒感染。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能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和胆管扩张情况,CT扫描可鉴别占位性病变和胆道结石。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管狭窄定位准确,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可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增强MRI有助于鉴别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4、凝血功能评估: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超过1.5提示严重肝损伤,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D-二聚体升高需警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与肝功能失代偿相关。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合并脾功能亢进。
5、肝组织活检:
经皮肝穿刺活检能明确肝细胞坏死程度和炎症分级,免疫组化染色可鉴别自身免疫性肝病。铜染色阳性见于肝豆状核变性,铁定量检测诊断血色病。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金标准。
诊断期间需保持清淡饮食,适当增加南瓜、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胆汁淤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出现意识改变或呕血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慢性肝炎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超声和甲胎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