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摔跤后若出现局部肿胀、明显疼痛、活动受限或异常姿势,需警惕骨折可能。
1、初步判断方法:
观察受伤部位是否迅速肿胀变形,轻触时疼痛剧烈且拒绝触碰。骨折处可能出现异常凸起或凹陷,肢体呈现不自然弯曲。若为下肢骨折,孩子通常无法站立或行走;上肢骨折则表现为不敢抬手、握物。需注意哭闹程度与受伤严重性不一定成正比,部分青枝骨折症状较隐蔽。
2、紧急处理措施:
立即固定伤处避免二次损伤,可用硬纸板、书本临时固定关节上下两端。冰敷15分钟缓解肿胀,间隔1小时重复。禁止揉捏或强行复位,颈椎腰部受伤时切勿移动患儿。记录受伤时姿势和着力点,便于医生判断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需用清洁纱布覆盖伤口。
3、必须就医的情况:
出现肢体缩短旋转、骨擦音、持续哭闹超过1小时需急诊拍片。昏迷呕吐可能提示颅骨或脊柱损伤,应立即平卧送医。婴幼儿囱门隆起伴嗜睡可能为颅骨骨折。伤后24小时内出现发热、皮肤发紫提示可能并发感染或血管损伤。临床常用X线检查,特殊部位需CT三维重建确诊。
日常预防需选择防滑鞋袜,游乐场铺设缓冲地垫。学步期幼儿建议穿戴护膝护肘,避免在楼梯、台阶等危险区域独自活动。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如牛奶、芝麻酱、虾皮等促进骨骼发育。恢复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跑跳类活动直至骨痂形成。定期复查确保骨折线对位良好,生长板未受损伤影响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