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硬疙瘩可能由脂肪瘤、表皮囊肿、纤维瘤、淋巴结肿大、瘢痕增生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触诊、超声检查、病理活检等方式明确诊断。
1、脂肪瘤: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触诊呈圆形或分叶状包块,质地柔软有弹性。直径多小于5厘米,生长缓慢且无痛感。体积较小且无症状者无需治疗,较大或影响功能时可行手术切除。
2、表皮囊肿:毛囊堵塞导致角质堆积形成的囊性结构,表面可见黑色开口。可能继发感染出现红肿热痛,挤压可能导致囊肿破裂。未感染时可观察,合并感染需口服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顽固性囊肿需手术完整摘除囊壁。
3、纤维瘤: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的实性肿物,质地坚硬且边界清晰。常见于四肢和躯干,可能与外伤或遗传因素有关。直径超过2厘米或生长迅速需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率低于10%。
4、淋巴结肿大:免疫系统对抗感染时的反应性增生,常见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可能与牙周炎、扁桃体炎等局部炎症有关,表现为可推动的椭圆形结节。需排查结核、淋巴瘤等疾病,针对原发病治疗后可逐渐消退。
5、瘢痕增生:创伤修复过程中胶原过度沉积形成的硬结,高出皮肤表面呈红色。瘢痕体质者更易发生,可能伴有瘙痒或疼痛。早期可注射曲安奈德软化瘢痕,顽固性增生需配合放射治疗或手术修复。
日常需避免反复刺激肿块部位,观察大小、质地及活动度的变化。建议每月自检全身皮肤,记录硬疙瘩的数量和生长速度。突发增大、破溃或伴随发热消瘦时,应及时进行超声和肿瘤标志物检查。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减少异常增生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