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水源传播和食物传播等途径传染。病毒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感染,具有较强传染性。
1、粪口传播
病毒性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原体,若粪便污染环境后未及时消毒,他人接触污染物后经口摄入可导致感染。婴幼儿更换尿布后未彻底洗手、护理人员接触污染物后未规范消毒等情况均可造成传播。该途径是轮状病毒腹泻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呕吐物、排泄物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病毒可通过手-口途径进入消化道。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机构中,共用玩具、餐具等物品可能成为传播媒介。诺如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较长时间,接触传播风险较高。
3、空气传播
患者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可悬浮在空气中,被周围人群吸入后引发感染。密闭空间内呕吐物处理不及时时,空气传播概率显著增加。该传播方式在诺如病毒暴发中较为常见,可能导致群体性感染事件。
4、水源传播
被病毒污染的水源未经充分消毒直接饮用或用于食品加工时,可造成大面积传播。洪水、管道破裂等导致污水倒灌时,集中供水系统可能被污染。农村地区使用井水、河水等非集中供水时更需注意水质安全。
5、食物传播
生食被病毒污染的贝类、沙拉等食物可直接导致感染。食品加工者带毒操作、厨具交叉污染、食物储存不当等均可造成食源性传播。生蚝等滤食性贝类富集水中病毒的能力较强,食用未彻底加热的贝类风险较高。
预防病毒性腹泻需加强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规范洗手,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集体机构应做好环境消毒,处理呕吐物时佩戴口罩和手套。饮用水需煮沸,食物充分加热,贝类等高风险食物应彻底烹煮。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出现腹泻症状时应及时隔离。患者衣物、床单需单独清洗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便器、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需定期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