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腔感染综合征是指妊娠期间病原微生物侵入羊膜腔引发的感染性疾病,主要与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宫腔操作史、免疫力低下、羊水过多等因素有关。
1、胎膜早破:
胎膜破裂后失去屏障功能,阴道内细菌可逆行进入羊膜腔。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临床表现为发热、胎心增快、子宫压痛,需及时静脉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联合甲硝唑治疗。
2、生殖道感染:
孕妇患细菌性阴道病、衣原体感染等未及时治疗时,病原体可经宫颈上行感染。典型症状包括阴道分泌物异味、羊水浑浊,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药物。
3、宫腔操作史:
羊膜穿刺、绒毛取样等侵入性操作可能破坏胎膜完整性。操作后出现持续腹痛或阴道流血需警惕感染,可能伴随C反应蛋白升高。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风险。
4、免疫力低下:
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等基础疾病会削弱免疫防御功能。这类孕妇更易发生严重感染,可能出现寒战、低血压等全身炎症反应,需加强监护并联合广谱抗生素治疗。
5、羊水过多:
羊膜腔压力增高易导致胎膜结构薄弱,增加微生物侵入机会。超声检查可见羊水指数异常增高,感染时羊水可能呈脓性。治疗需控制感染同时处理原发疾病。
预防羊膜腔感染需定期产检筛查生殖道感染,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出现胎膜早破应立即卧床并抬高臀部,每日监测体温和胎动。饮食建议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猕猴桃等增强免疫力。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妊娠期适当散步等轻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但出现宫缩或阴道流液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