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牙龈出现骨刺样凸起通常由局部骨质增生或残留牙槽骨碎片引起,可通过观察护理、局部热敷、口腔清洁、药物干预或手术修整等方式处理。该现象多与创伤修复异常、骨代谢紊乱、感染刺激、个体愈合差异或手术操作因素相关。
1、创伤修复:拔牙创口愈合过程中,牙槽骨边缘可能出现不规则重塑,形成尖锐骨突。避免反复触碰刺激,每日用温盐水漱口3-4次促进软组织覆盖,多数情况下3-6个月可自行吸收平整。
2、骨碎片残留:手术中碎裂的牙槽骨未能完全清除时,可能穿透牙龈形成硬结。使用软毛牙刷配合氯己定含漱液维护口腔卫生,2周内避免患侧咀嚼,碎片较小者可通过组织代谢逐渐溶解。
3、异常骨增生:与局部炎症或遗传性骨质代谢异常有关,表现为持续存在的坚硬突起。布洛芬可缓解伴随的肿胀疼痛,确诊需拍摄牙科CT,增生严重者需采用骨锉修整术或激光消磨术平整骨面。
4、感染刺激:继发感染可导致修复性骨沉积加速,形成不规则骨刺。伴红肿渗液时需口服阿莫西林或头孢克肟控制感染,局部涂抹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感染控制后骨刺体积可能缩小。
5、愈合个体差异:高龄、糖尿病或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异常骨修复。保持血糖稳定,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3个月未消退且影响功能时,建议行牙槽骨成形术改善咬合舒适度。
日常饮食选择温凉软食如鸡蛋羹、南瓜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摩擦创面。恢复期可进行鼓腮练习促进血液循环,但禁止使用牙签等尖锐物探查。若骨刺持续增大、伴随剧烈疼痛或影响张口度,需及时复查排除骨髓炎或肿瘤性病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