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主要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感染引起,可通过抗真菌药物、局部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拔甲和日常护理等方式干预。
1、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这类真菌偏好角蛋白丰富的甲板环境。感染初期表现为甲板远端黄白色浑浊,逐渐增厚分层。治疗需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配合环吡酮胺搽剂外用。
2、酵母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或长期浸水人群,甲周红肿伴甲板凹凸不平。与糖尿病、长期激素使用有关,通常表现为甲床分离、甲下碎屑。建议口服氟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乳膏。
3、非皮肤癣菌霉菌:短帚霉和曲霉菌等土壤腐生菌可通过外伤入侵,甲板呈现绿色或黑色斑点。这类感染常被误诊,需通过真菌培养确诊。治疗选用两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严重者需联合阿莫罗芬甲涂剂。
4、混合感染:约15%病例存在多种真菌合并感染,甲板同时出现黄白色增厚和黑色条纹。与长期穿不透气鞋袜、足部多汗有关,表现为甲沟炎伴甲板毁损。需采用广谱抗真菌方案,如伊曲康唑脉冲疗法配合激光治疗。
5、继发感染风险:灰指甲可能引发细菌性蜂窝织炎,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警惕。甲板破损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易侵入,表现为甲周红肿热痛。除抗真菌治疗外,必要时需口服头孢类抗生素。
保持足部干燥透气是预防关键,建议每日更换吸汗棉袜并使用抗真菌粉。避免与他人共用指甲剪,公共浴室穿防滑拖鞋。饮食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A促进甲板修复,适当进行足部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出现甲板变色增厚超过3个指甲时,需皮肤科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