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可通过观察皮肤黄染、检测胆红素水平、影像学检查、肝功能评估、病因排查等方式诊断。黄疸通常由胆红素代谢异常、肝胆疾病、溶血性疾病、胆道梗阻、遗传代谢缺陷等原因引起。
1、皮肤观察:黄疸最直观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轻者需在自然光下观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多从面部开始蔓延,成人黄疸多伴尿色加深。皮肤黄染程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但需排除胡萝卜素血症等假性黄疸。
2、胆红素检测: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可确诊黄疸,直接胆红素占比>20%提示梗阻性或肝细胞性黄疸。尿胆红素阳性见于梗阻性黄疸,尿胆原增加多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需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筛查。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鉴别胆道结石、肿瘤等梗阻因素,CT/MRI适用于复杂胆管病变评估。MRCP能无创显示胆管树结构,ERCP兼具诊断和治疗功能。影像学异常需结合生化指标综合判断。
4、肝功能评估:ALT/AST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ALP/GGT升高常见于胆汁淤积。凝血功能异常反映肝合成能力下降,低蛋白血症提示慢性肝病。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
5、病因鉴别:溶血性黄疸伴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肝细胞性黄疸多有肝炎病史,梗阻性黄疸常伴皮肤瘙痒、白陶土样便。遗传性黄疸如Gilbert综合征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需基因检测确认。
黄疸患者应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胆汁淤积,适量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患者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梗阻性黄疸需警惕胆管炎等并发症,皮肤瘙痒者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