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腹泻病可通过粪便常规检查、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血电解质分析、腹部超声检查、细菌培养等方式确诊。新生儿腹泻病通常由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过敏反应、先天性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滴等成分,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粪便性状如水样便、黏液便和pH值检测可辅助鉴别乳糖不耐受或细菌性肠炎。
采用免疫层析法快速筛查轮状病毒感染,该病毒是新生儿病毒性腹泻最常见病原体。检测结果阳性需结合临床表现评估脱水程度,阴性时需排除诺如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可能。
通过检测血清钠、钾、氯离子浓度评估水电解质紊乱程度,重度腹泻易导致低钠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血气分析可进一步判断酸碱平衡状态,指导补液方案制定。
对疑似肠套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急腹症患儿,超声可观察肠壁厚度、肠管扩张情况及腹腔积液。多普勒超声还能评估肠系膜血流,辅助鉴别缺血性肠病等器质性病变。
采集粪便样本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培养,明确细菌性肠炎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抗生素选择,对早产儿或免疫力低下患儿尤为重要。
确诊期间需监测患儿体温、尿量及精神状态,母乳喂养者母亲应避免摄入高脂饮食和致敏食物。轻度脱水可采用口服补液盐,每次腹泻后补充10ml/kg电解质溶液。出现血便、持续呕吐或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使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护理时注意臀部皮肤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冲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尿布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