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虚与肾阳虚在中医辨证中属于不同证型,主要区别在于症状表现与病理机制。
一、肾气虚
肾气虚指肾脏精气不足,主要表现为功能减退。常见症状包括腰膝酸软、听力下降、小便频数或清长、性功能减退、易疲劳等。肾气虚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久病耗伤或过度劳累导致,治疗以补益肾气为主,可选用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等方剂,配合艾灸关元、肾俞等穴位。日常需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适当食用山药、黑芝麻等补气食物。
二、肾阳虚
肾阳虚是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除气虚症状外,还伴有明显寒象。典型表现包括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阳痿早泄、水肿以下肢为甚、面色苍白等。病因常与年老体衰、久居寒湿环境或过服寒凉药物有关。治疗需温补肾阳,常用右归丸、桂附地黄丸等方剂,配合督脉灸法。饮食宜选羊肉、核桃等温补食材,忌生冷寒凉之物。
肾气虚与肾阳虚存在递进关系,肾阳虚患者必然兼有肾气虚,但肾气虚未必出现阳虚。两者均需避免房劳过度,冬季注意腰部保暖,可练习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至中医科进行脉诊与舌诊,明确证型后个体化调理,不可自行滥用温补药物以免助火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