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便秘可能由激素水平变化、盆底肌松弛、饮食结构改变、活动量减少、心理压力等因素引起。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润肠通便。本品适用于虚性便秘,尤其是脾虚及脾肾两虚型便秘患者,症见:大便秘结,面色无华,腹胀,神疲气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0毫升,每日早晚各一次。
1、激素水平变化
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升高会抑制肠道蠕动,分娩后激素水平骤降可能导致肠道功能暂时紊乱。产后催乳素分泌增加也可能间接影响胃肠动力恢复。这类生理性便秘通常随着激素水平稳定逐渐缓解,可通过腹部按摩、适量饮水帮助改善。
2、盆底肌松弛
分娩过程可能造成盆底肌群损伤或神经牵拉,导致直肠敏感性降低和排便反射减弱。特别是经历会阴侧切或产钳助产的产妇更易出现这种情况。建议进行凯格尔运动锻炼盆底肌,必要时可咨询康复科医生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3、饮食结构改变
产后过度进补高蛋白低纤维食物、水分摄入不足是常见诱因。哺乳期能量需求增加可能导致过量摄入精细主食,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可增加燕麦、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建议达到2000毫升以上。

4、活动量减少
产后卧床休养时间过长会减弱结肠蠕动功能,剖宫产产妇因伤口疼痛更易减少活动。建议根据恢复情况尽早下床慢走,从每日10分钟逐步增加至30分钟,避免久坐久卧。轻柔的产褥操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5、心理压力
照顾新生儿导致的睡眠不足、焦虑情绪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消化功能。部分产妇因恐惧伤口疼痛主动抑制便意。可通过冥想放松、家人分担育儿压力等方式调节,严重者可寻求心理疏导。若出现便血、持续腹胀需排除器质性疾病。

产后便秘调理需注重饮食中膳食纤维与水分的均衡摄入,哺乳期建议每日补充25-30克膳食纤维。适当进行产后康复运动如腹式呼吸、骨盆倾斜练习,避免用力排便导致盆底肌二次损伤。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腹痛、体重下降,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或妇产科就诊评估。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可考虑使用乳果糖等安全性较高的缓泻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