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引起。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感染后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部分患者伴有口臭。根治需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质子泵抑制剂。
2、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这类药物相关性胃炎往往表现为胃部灼痛,尤其在空腹时加重。治疗需评估用药必要性,必要时更换为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
3、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会损伤胃黏膜,常见于胃切除术后或胆囊功能障碍患者。胆汁中的胆盐和胰酶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典型症状为口苦、上腹灼痛。改善需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食物,严重时需服用促胃肠动力药。
4、饮食不当:
长期进食过热、过辣、腌制或霉变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酒精和咖啡因会促进胃酸分泌,加重黏膜损伤。这类患者多有明确的饮食诱因史,调整饮食后症状可明显缓解,建议选择易消化的新鲜食材,规律进餐。
5、精神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酸分泌和黏膜血流。压力相关性胃炎常见于职场人群,症状与情绪波动相关。除药物治疗外,需配合心理疏导和减压训练,保持规律作息。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日常应避免暴饮暴食,每餐控制在七分饱,选择蒸煮等温和烹饪方式。可适量食用山药、南瓜等富含粘蛋白的食物保护胃黏膜,避免空腹饮用浓茶、咖啡。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胃肠蠕动功能。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持续消瘦、呕血等预警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