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存在副作用吗

2025-05-24

132次浏览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确实存在副作用,常见反应包括注射部位反应、上呼吸道感染、头痛等,严重副作用可能涉及结核复发、肝功能异常或心力衰竭风险增加。

1、注射部位反应:

约30%患者使用生物制剂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或疼痛,通常为轻度且可自行缓解。这类反应与药物皮下注射的机械刺激或免疫应答有关,建议轮换注射部位并避免热敷刺激。若持续超过72小时或伴随皮疹扩散,需联系医生评估是否需调整治疗方案

2、感染风险增加:

生物制剂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等免疫因子发挥作用,可能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临床数据显示使用期间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升2-3倍,结核再激活风险提高5倍。用药前需完成结核筛查、肝炎病毒检测等基础检查,治疗期间出现持续发热或咳嗽应及时就医。

3、肝功能异常:

约8%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多见于TNF-α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机制可能与药物代谢加重肝脏负担或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炎有关。用药期间需每3个月监测肝功能,合并脂肪肝或乙肝携带者需同步进行抗病毒治疗。

4、心血管影响:

部分IL-17抑制剂可能引发或加重心力衰竭,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原有冠心病患者使用前需评估心功能,治疗中定期监测BNP指标。临床研究显示司库奇尤单抗使用组心力衰竭住院率较对照组高0.7%。

5、恶性肿瘤争议:

长期使用生物制剂与淋巴瘤风险的相关性尚存争议。美国FDA监测数据显示标准化发病率比为1.3,但可能与银屑病患者本身免疫异常相关。建议有肿瘤家族史者优先选择IL-23抑制剂,这类药物目前未显示明确致癌性。

使用生物制剂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以增强免疫力;避免生食及未灭菌乳制品以降低感染风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但发热期间需暂停运动。治疗首年每3个月需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感染指标,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或淋巴结肿大应立即就诊。冬季注意保暖防流感,接种灭活疫苗前需与医生沟通用药间隔时间。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