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近视可通过基因检测、屈光矫正、视觉训练、环境干预、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眼轴发育异常、角膜曲率异常、晶状体调节障碍、环境因素等有关。
1、基因检测:先天性近视具有家族聚集性,与PAX6、COL2A1等基因突变相关。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基因筛查,高风险人群需加强孕期监测。新生儿期可通过眼底照相筛查视网膜病变。
2、屈光矫正:眼轴过长导致的轴性近视需及时配镜,推荐离焦镜片或角膜塑形镜。高度近视者每半年需检查眼轴变化,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视网膜脱离。角膜曲率异常者可选择RGP硬性隐形眼镜。
3、视觉训练:调节功能异常者需进行反转拍、聚散球等训练。每日训练15分钟可改善调节灵敏度,配合20-20-20用眼法则能缓解视疲劳。儿童建议使用红光治疗仪控制近视进展。
4、环境干预:孕期缺乏维生素A可能影响胎儿视泡发育,建议补充深海鱼油。婴幼儿期应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光照强度需达到10000勒克斯以上。学习时保持30厘米用眼距离。
5、定期复查:病理性近视需每季度检查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早期发现黄斑病变。后巩膜加固术适用于每年增长100度以上者,玻璃体切除术可治疗并发性视网膜脱离。
建立屈光发育档案需从3岁开始,包含角膜地形图、眼生物测量等数据。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可增强睫状肌调节力,饮食需补充叶黄素、玉米黄质等视网膜营养素。高度近视孕妇分娩时需评估眼底状况选择分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