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崩症是一种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肾脏对其不敏感导致的排尿异常疾病,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和低比重尿。病因可能包括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遗传因素、颅脑损伤或肿瘤等。
1. 中枢性尿崩症:
由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或肿瘤。患儿每日尿量可达4-10升,需通过激素替代治疗如去氨加压素控制症状,同时需排查颅内占位性病变。
2. 肾性尿崩症:
因肾脏对ADH反应低下所致,可能与遗传性肾小管功能障碍如AVPR2基因突变或药物损伤有关。表现为即使补充ADH仍无法改善多尿,需限制钠盐摄入并使用噻嗪类利尿剂 paradoxical 治疗。
3. 遗传因素:
约10%中枢性尿崩症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VP基因突变相关,新生儿期即可发病。肾性尿崩症中X连锁遗传的AVPR2基因突变占90%,男性患儿症状更显著,需基因检测确诊。
4. 继发性病因:
颅脑手术、白血病浸润、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可损伤下丘脑-垂体轴。此类患儿除多尿外,常伴生长迟缓或视力异常,需MRI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5. 一过性多尿:
部分幼儿因心理性烦渴或高钙血症等出现暂时性多尿,需通过禁水试验与真性尿崩症鉴别。此类情况调整饮水习惯或纠正电解质紊乱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患儿日常需保持规律饮水,避免脱水或水中毒,建议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饮食宜低盐低蛋白,适量补充柑橘类水果预防低钾血症。定期监测尿比重、血钠及肾功能,生长发育期每3-6个月评估骨龄。运动时注意分次补充含电解质饮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脱水。若出现头痛、嗜睡等血钠异常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