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薏苡为什么叫吸血珠

2025-05-28

301次浏览

薏苡被称为“吸血珠”主要与其外形特征、传统医学认知及民间传说有关。这一俗称源于其种仁形似血珠、传统医学认为其具有“利湿排脓”功效易被误解为“吸血”,以及部分地区的民俗文化附会。

1、外形特征:

薏苡种仁呈乳白色卵圆形,表面有纵向沟纹,干燥后质地坚硬。部分品种成熟后呈现淡红色或褐色斑点,在光照下通透如血珠。古代医家将其与“血证”关联,认为其形似凝固的血滴,故得名。

2、医学误解:

传统医学认为薏苡具有利水渗湿、清热排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疮疡等病症。民间可能将“排脓”过程形象化为“吸出病血”,进而衍生出“吸血”的误解。实际上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代谢而非直接作用于血液。

3、民俗附会:

部分地区存在将薏苡串成手链驱邪的习俗,传说其能吸收人体病气。这种文化符号被夸张为“吸血”功能,尤其在闽粤一带的巫医文化中,常将薏苡与“祛除血毒”的说法结合。

4、语言讹传:

古汉语中“薏”与“瘗”埋藏同音,部分方言区将药用时“埋药引病出”的疗法称为“吸血”。明代本草蒙筌误载其别称“吸脂珠”,后世逐渐演变为“吸血珠”的讹称。

5、商业噱头:

近代某些商贩为突出薏苡“排毒养颜”功效,刻意强化其与血液净化的关联。在东南亚市场推广时,将去壳后红色薏米称为“血珠”,进一步固化了这一俗称的传播。

日常食用薏苡建议搭配红豆、山药等食材中和其寒性,避免空腹大量服用。传统认为其适合湿热体质者,但现代营养学证实其富含薏苡仁酯、多糖等成分,对增强免疫力有积极作用。使用时需注意区分药用与食用剂量差异,脾胃虚寒者应咨询中医师调整配伍。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