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可能由免疫系统异常、感染因素、物理刺激、药物过敏、精神压力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避免诱因、心理干预、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
1、免疫异常:机体免疫系统错误识别自身组织或外界物质,产生IgE抗体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FcεRIα或抗IgE自身抗体。治疗需长期服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严重时考虑奥马珠单抗注射。
2、感染因素: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牙龈炎、鼻窦炎等病灶持续刺激免疫系统。EB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可能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状态。伴随反复风团和血管性水肿时,需同步进行感染筛查和抗感染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四联疗法。
3、物理刺激:皮肤划痕症患者受摩擦、压力、冷热变化等物理刺激后,局部组胺释放增加。延迟压力性荨麻疹表现为受压部位4-6小时后出现肿胀。这类患者应避免紧身衣物、剧烈抓挠,冷敷可缓解瘙痒,紫外线光疗有一定改善作用。
4、药物诱发:阿司匹林、青霉素等药物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引发变态反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干扰缓激肽代谢导致水肿。用药史追溯至关重要,需停用可疑药物并替换为替代药品,必要时进行药物激发试验确认致敏原。
5、精神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状态通过神经肽P物质释放加剧皮肤炎症反应。应激状态下肥大细胞活化阈值降低,更容易出现划痕征。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训练可改善症状,严重失眠患者可短期使用多塞平等具有抗组胺作用的抗抑郁药。
慢性荨麻疹患者日常应穿着纯棉宽松衣物,记录饮食日记排查食物诱因如海鲜、坚果、食品添加剂。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可调节免疫功能,但需避免出汗过多刺激皮肤。环境控制保持室温22-26℃,湿度50%左右,使用低敏护肤品。病程超过6周需定期复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监测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