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可通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11、艾曲泊帕等药物治疗。该症状主要由骨髓抑制、药物毒性、免疫破坏、营养缺乏及脾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
功能主治:本品适用于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成人(≥18周岁)。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使血小数升高并减少或防止出血。本品仅用于因血小板减少和临床条件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ITP患者。
用法用量:应采用能使血小板计数达到并维持≥50.000/ul的最低剂量。基于用药后血小板计...
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作为促血小板生长因子,能直接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特比澳rhTPO,适用于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的情况。需监测肝功能及血栓风险,通常需皮下注射给药。
2、白介素-11:
通过促进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增殖提升血小板。常见药物如巨和粒IL-11,可能出现水肿、心悸等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
3、艾曲泊帕:
口服小分子TPO受体激动剂,适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继发者。药物如瑞弗兰艾曲泊帕乙醇胺片需空腹服用,避免与乳制品同服。可能引发肝酶升高,需定期检测肝功能。
4、骨髓抑制因素:
化疗药物如卡铂、吉西他滨可直接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导致巨核细胞减少。伴随出血倾向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同时联合促血小板生成药物。骨髓抑制程度与化疗方案强度呈正相关。
5、营养缺乏因素:
维生素B12、叶酸缺乏会影响血小板成熟过程。表现为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但产板不良,需补充造血原料。同时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避免进食坚硬食物以防黏膜出血。
化疗期间建议每日监测血小板计数,当数值低于20×10⁹/L时需绝对卧床。饮食选择高维生素K的菠菜、西兰花等深色蔬菜,烹饪方式以炖煮为主。可进行低强度关节活动度训练,但禁止接触性运动。出现鼻腔、牙龈自发性出血或皮肤瘀斑直径超过3厘米时,需立即就医处理。血小板恢复期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以促进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