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痛经多数情况下无法自行痊愈,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继发性痛经通常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疼痛程度与月经周期关联密切,需通过医学干预缓解症状并控制病情发展。
1、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继发性痛经最常见病因,异位内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出血刺激盆腔,导致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典型症状包括经期下腹坠痛、性交痛及不孕,疼痛常从经前持续至经后数日。超声检查可见卵巢巧克力囊肿或子宫直肠陷凹结节,确诊需腹腔镜探查。治疗需根据年龄、生育需求选择药物或手术,药物常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孕激素制剂,手术以保留生育功能为前提切除病灶。
2、子宫腺肌病引起的痛经:
子宫腺肌病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质硬。痛经呈进行性加重,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妇科检查可触及球形增大的子宫。磁共振成像可明确诊断,轻症可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缓解症状,重症需行子宫切除术。保守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预防贫血发生。
3、盆腔炎症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慢性盆腔炎可导致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引发持续性下腹隐痛及经期加重。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脓性分泌物,慢性期表现为腰骶酸痛、不孕。需通过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培养确诊,抗生素治疗需足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盆腔理疗可促进炎症吸收,严重输卵管积水需腹腔镜手术。
继发性痛经患者日常需避免经期剧烈运动及性生活,疼痛发作时可热敷下腹部。饮食宜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预防经期失血性贫血。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需避免经期过度疲劳。心理疏导可缓解焦虑情绪,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异常出血时应及时复查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