藓和癣可通过临床表现、致病微生物、好发部位、治疗药物、传染性等方面区分。
1、致病因素:
藓多由皮肤干燥或过敏反应引起,属于非感染性皮肤病;癣由真菌感染导致,常见致病菌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真菌通过直接接触或共用物品传播,具有明确传染性。
2、皮损特征:
藓常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红色斑块伴脱屑,如神经性皮炎;癣呈环形红斑伴边缘隆起,中央区域可见愈合倾向,体癣典型表现为"圆币状"皮损,足癣多伴水疱或趾间浸渍。
3、发病部位:
藓好发于四肢伸侧、腰骶部等摩擦部位;癣根据类型不同有特定分布,头癣见于头皮,股癣位于腹股沟,手癣累及手掌,甲癣则侵犯指趾甲。
4、诊断方法:
藓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癣需进行真菌镜检或培养确诊,伍德灯检查下某些癣菌会呈现荧光反应,皮肤镜检查可见特征性毛囊周围鳞屑。
5、治疗差异:
藓以保湿剂如尿素软膏、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治疗为主;癣需抗真菌药物,外用联苯苄唑、特比萘芬,口服伊曲康唑适用于顽固病例,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合抗生素。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助于预防癣类疾病,穿透气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可改善藓症状。足癣患者应避免赤足行走于公共浴室,神经性皮炎患者需注意情绪管理。皮损持续加重或合并化脓感染时需及时就医,真菌性疾病需完成规范疗程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