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期间不建议自行服用助眠药物。药物可能干扰正常睡眠节律,影响次日考试状态,且青少年对药物反应存在个体差异。
一、药物干预的风险:
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非苯二氮䓬类如唑吡坦等助眠药物可能引起晨起嗜睡、注意力下降等不良反应。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药物代谢能力较弱,易出现过度镇静或反常兴奋。部分中成药含镇静成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
二、非药物助眠方案:
调整作息规律,考前一周固定就寝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进行深呼吸或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卧室保持适宜温度与黑暗环境,选择透气棉质寝具。饮用温牛奶或小米粥有助于色氨酸吸收,但睡前2小时应控制饮水量。
考试期间维持适度运动,如每天30分钟快走或伸展运动,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活动。焦虑情绪明显时可尝试正念冥想,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进行认知行为治疗。若持续失眠超过两周或伴随心悸、食欲改变等症状,需由专科医生评估是否存在焦虑障碍或内分泌异常,根据医嘱选择短期药物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