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道疼痛可能由耵聍栓塞、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部外伤、神经性耳痛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理耳道、抗感染治疗、镇痛药物、物理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耵聍栓塞:耳垢堆积过多可能堵塞耳道,产生压迫性疼痛,伴随耳闷、听力下降。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后,由医生用专业器械清理。避免自行用棉签掏耳,防止将耵聍推入更深部位。
2.外耳道炎:游泳或挖耳导致细菌感染,表现为耳道红肿、灼热痛。局部涂抹氧氟沙星滴耳液,配合口服头孢克肟抗感染。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防护。
3.中耳炎:感冒后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出现搏动性耳痛伴耳鸣。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控制炎症,鼻喷糠酸莫米松减轻咽鼓管水肿。急性期可热敷耳周缓解疼痛。
4.耳部外伤:挖耳不慎或外力撞击造成耳道皮肤破损。轻微损伤可用碘伏消毒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合并鼓膜穿孔需避免耳道进水,多数穿孔可自愈,较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补术。
5.神经性耳痛:三叉神经或舌咽神经受刺激引发放射性疼痛,呈针刺样发作。口服卡马西平调节神经传导,配合维生素B12营养神经。急性发作期可采用超短波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日常需避免频繁掏耳,控制鼻炎和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饮食多摄入富含锌的牡蛎、核桃促进耳部微循环,适度咀嚼口香糖帮助咽鼓管开放。耳痛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眩晕、面瘫需立即就诊,排除听神经瘤等占位性病变。游泳爱好者建议每季度进行耳内镜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