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不育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辅助生殖技术、手术治疗、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通常由内分泌异常、生殖系统结构异常、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生活方式调整:
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影响生育能力。男性应避免长期高温环境如泡温泉、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女性需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增加锌硒等微量元素摄入、适度运动。双方均应减少精神压力,避免过度疲劳。肥胖者减重5%-10%可能显著改善激素水平。
2、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选择药物。男性少弱精症可选用左卡尼汀、维生素E、辅酶Q10等改善精子质量;女性排卵障碍常用克罗米芬、来曲唑促排卵。甲状腺功能异常者需补充优甲乐,高泌乳素血症可用溴隐亭。免疫因素导致的不育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
3、辅助生殖技术:
常规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医学干预。宫腔内人工授精IUI适用于轻度精液异常;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解决输卵管因素;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严重少弱精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筛查遗传疾病,适用于染色体异常夫妇。
4、手术治疗:
解剖结构异常需手术矫正。男性精索静脉曲张可行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输精管梗阻需吻合术;女性宫腔粘连需宫腔镜分离,输卵管积水可行造口术或切除术。隐睾症患者需在2岁前完成睾丸固定术以保留生育功能。
5、心理疏导:
长期不孕易引发焦虑抑郁。认知行为疗法可缓解心理压力,团体辅导帮助夫妇建立社会支持。建议每周保持2-3次亲密接触而非单纯排卵期同房。严重心理障碍者需专业心理医生介入,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建议夫妇共同就诊生殖医学中心系统检查,男性需完成精液分析、性激素检测,女性评估排卵功能、输卵管通畅度及宫腔环境。日常可增加深海鱼、坚果、深色蔬菜摄入,避免接触双酚A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监测基础体温或使用排卵试纸掌握排卵规律,同房后女性垫高臀部30分钟可能提高受孕几率。若尝试12个月未孕35岁以上女性6个月,应及时转诊生殖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