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瘀血多说明可能是正常现象、操作不当、凝血功能障碍、寒气过重、湿气过重等,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处理。
1.正常现象:拔罐是常见的中医理疗方式,主要是利用负压作用于局部皮肤,一般会使得局部皮肤出现发紫、发红、疼痛等症状,瘀血较多属于正常现象,会随时间推移而自行恢复。
功能主治:用于防治手术前后及以及血液、血管因素引起的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出血、胃肠道出血、眼底出血、齿龈出血、鼻出血等。
用法用量:1.成人:(1)肌内注射:①治疗出血,每次0.25~0.5g,每天总量0.5~1.5g;②预防手术出血:术前15~30min给药0.25~0.5g,必要时2h后再注射0.25g,每天总量0.5~1.5g;(2)静脉注射:治疗出血,每次0.25~0.5g,每天总量0.5~1.5g;(3)静脉滴注:①治疗出血,每次0.25~0.75g、每天2~3次,稀释后滴注;②预防手术出血:同肌内注射;(4)口服给药:治疗出血,每次0.5~1g,每天3次。2.儿童:口服给药:治疗出血,每次按体重10mg/kg给药,每天3次。
2.操作不当:拔罐时力度过大、负压量过大等不当操作,可能会使皮肤组织受到较大的影响,导致毛细血管规模性发生破裂出血。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该治疗。
3.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血液凝固时间过长,皮肤上出现瘀血。若确诊为该疾病,可以遵医嘱使用酚磺乙胺注射液、维生素K1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4.寒气过重:拔罐瘀血多一般是由于寒气过多所致,拔火罐后都会有黑紫色罐印留在体表,体内的寒气与血液一起渗出皮肤,通过开放的毛孔排出体外。
5.湿气过重:患者湿气过重,也会出现该症状,若患者经过拔火罐后,要注意保暖,避免一切受凉侵害,对于皮肤上的颜色不需做任何处理。
如果该症状比较严重,应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