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瘤可就诊普外科或皮肤科,具体科室选择需结合肿块特征及伴随症状。
体积较大或生长迅速的脂肪瘤建议优先选择普外科。医生通过触诊初步判断性质,必要时安排超声检查评估肿块包膜完整性、血流信号等特征。若存在压迫神经血管的风险,可能建议手术切除,常见术式包括传统开放切除术、微创吸脂术。
功能主治: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本品为口服制剂,不宜用于重症感染。
用法用量:成人剂量:口服。一般一次250~500mg,一日4次,高剂量一日4g。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的程度,减量用药。单纯性膀胱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及链球菌咽峡炎患者每12小时500mg。 儿童剂量:口服。每日按体重25~50mg/kg,一日4次。 皮肤软组织感染及链球菌咽峡炎患者每12小时口服12.5~50mg/kg。
多发小型脂肪瘤直径<1cm或伴有皮肤异常变化时可选择皮肤科。医生会鉴别脂溢性角化病、表皮囊肿等相似皮损,通过皮肤镜或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对于影响外观的浅表脂肪瘤,可考虑二氧化碳激光或电灼治疗。
超声检查能区分脂肪瘤与脂肪肉瘤,典型脂肪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质高回声团块。MRI适用于深部肿块评估,脂肪瘤在T1/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明显降低。
手术切除后标本需送病理检查,镜下可见成熟脂肪细胞被纤维间隔分隔。快速冰冻切片可用于术中初步判断,最终诊断依赖石蜡切片免疫组化S-100蛋白阳性表达。
需排除脂肪肉瘤、神经纤维瘤等疾病。脂肪肉瘤多表现为疼痛性快速增大肿块,CT显示脂肪密度混杂;神经纤维瘤常伴咖啡斑,病理检查可见波浪形核的梭形细胞。
日常避免反复摩擦刺激肿块部位,高脂饮食可能促进脂肪瘤生长,建议控制动物脂肪摄入并保持规律运动。术后患者需保持伤口干燥,拆线前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观察有无复发迹象。若发现肿块突然增大、变硬或出现疼痛,应立即返院复查排除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