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可能由机械损伤、维生素缺乏、病原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护理、营养补充、抗感染治疗、免疫调节、药物调整等方式治疗。
1、机械损伤:
牙齿排列不齐或佩戴矫正器可能反复摩擦黏膜,过硬食物刮伤口腔软组织形成创面。避免进食尖锐食物,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损伤处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
2、维生素缺乏:
长期缺乏维生素B2、B12或叶酸会导致口腔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增加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全谷物摄入,必要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剂补充营养素。
3、病原体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常见于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者,单纯疱疹病毒可引发疱疹性口炎。真菌感染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含漱,病毒感染需口服阿昔洛韦配合利多卡因凝胶止痛。
4、自身免疫异常:
白塞病、扁平苔藓等疾病伴随口腔黏膜的异常免疫反应。可能与HLA-B51基因易感性或Th17细胞过度活化有关,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疼痛性溃疡,需采用沙利度胺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
5、药物刺激:
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会抑制黏膜细胞增殖,某些抗生素破坏口腔菌群平衡。治疗期间用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维持口腔pH值,暂停可疑药物后症状多可缓解。
保持每日饮用1500ml温水维持黏膜湿润,避免过烫或辛辣饮食刺激。餐后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清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黏膜病变。长期不愈的溃疡需活检排除癌变可能。